开头

作者从政府组织、政府人事制度,经济,军事和兵役制度等多个角度描述古代的政治。

中央政府

中央政府四个职责,第一,决策权,第二,行政权,第三,监督权,第四,军事权

汉朝

汉朝的皇帝是把行政权和部分的决策权交给丞相的,监督权交给御史大夫,军事权交给太尉,这个就是所谓的三公,九卿是丞相的下属官员,皇帝还有自己的内臣,六尚十三曹都是内臣,这些内臣大部分是皇帝的亲戚,到了后面,皇帝不相信外人,大量重用内臣,最后西汉也是被内臣大司马王莽搞垮,再到东汉直接用司马司空司徒等内臣官员代替之前的三公。

唐朝

唐朝的中央政府是采用“三省”制度,有中书省,门下省,尚书省,其中中书省和门下省参政议政,而尚书省只管行政,不管出命,尚书省下面有六部,都是行政事业单位,

宋朝

宋代的中央政府之于唐,没有什么大的变动,但是由于宋很贫很弱,并且皇帝之前是一个殿前都检点,一夜黄袍加身,心理上估计有自卑感,所以就把很多行政部门拆分成几个,相互制约,并且宋朝的谏官从监督皇帝到监督众官,导致很多政策无法执行下去,并且这个一直影响到明朝。

明朝

明朝是皇帝总其成,皇帝的秘书处,当时成“内阁”提建议,“给事中”可以驳回(这个和宋朝的谏官有点像,政策还没有出,就开始反对,万历十五年讲过,明朝最终的灭亡也是这些人导致,文官团队的不团结导致的,本书清朝部分也提及这点的),皇帝奏章批答,之前是丞相来做这些,现在皇帝一个人包干,开朝皇帝有精力还能干的动,但是后面的干不动,所以像张居正就是内阁学士勾结太监,才能舒展抱负,但是这样干是违法,所以后面被抄家

清朝

清朝是部族政权,就相当于乌合之众里面讲到的,少部分精英可以控制大部分人群,方法是军机处替代“内阁“。寄信上谕是,军机处拟给皇帝看,然后皇帝决策后盖章封存,秘密寄给当事人,其他人是不能打开看,清朝的六部尚书也是满汉分开,不鼓励民间参与政治,并且一定级别以下的官员都是不能折言事的,并且对蒙藏采取怀柔拉拢的政策,清朝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统治汉人的。

地方政府

汉代

汉朝地方行政做的最好,称为“两汉吏治”,地方政府分“郡”和“县”,郡的长官是太守,地方政府的监督人员是刺史,这两种人是中央政府任命,其他的人由当地长官决定,并且必须用当地人。

唐朝

唐朝的地方政府没有汉朝做的好,唐朝的地方所有官员都是中央任命,并且唐代的州县的官员级别等级很多,地位低,导致下级永远沉沦再下级,官品中渐分清浊。还一个就是观察使和节度使,本来是监督地方上的,但是属于中央高级官员,容易掌握地方的军事,财政,甚至人事大权,最终唐朝败再上面—-这个就是典型的中央对地方不放心的例子,清朝也是这样,地方最高长官是“布政使”,这样中央集权,地方无权。而到后此辈巡抚、总督,却不受中央节制,而最后中央也便解体。

宋朝

宋朝的地方政府很差,唐朝把地方政府的人事权拿走,宋朝把地方政府的财政权都拿走了,这样就导致中央一失败,全国土崩瓦解。

明朝

明朝作者开头引用顾亭林的话:“天下太平,则小官多,大官少;天下大乱,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”,接着讲了地方政府“省”的来源,地方政府的“省”是金元时期统治汉族用的,类似英国的总督,中央派布政司类似军官来镇压的感觉,并且省的划分也是有一定规则的,比如江苏徐州,是一个军事要地,和山东、河南、安徽接壤,但是化给江苏省管理,再比如广德不守,或者芜湖放弃了,南京也不能保,但是广德、芜湖也都不在江苏的管辖内。并且到了清朝,县,府和州,省上面还加上总督,巡抚,管官的官多,管民的官少。胥吏,地位低下,并且没有出头之日,所以导致官场流品,清流和浊流。地方政府在两汉是一个长官(县令)之下有许多小官(掾属,即吏);明清两代是一个小官(知县)之下有许多永无出息的办事员(胥吏);而政治上许多花样(文与法)却尽付与他们。

清朝

清朝的地方政府属于军事统制,从知县到知府,到道员,到布政司,上面还有总督,巡抚,真的到军事时期,总督,巡抚还是做不了主。并且清朝划分很多禁区,比如东三省,台湾,新疆,蒙古等等很多禁区,汉族人是不得入内的。

人事制度

汉朝

汉朝的大概流程是,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,毕业后根据考试成绩分为“郎”和“吏”,然后派到地方上服务,不同的是,“郎”到地方服务有了成绩,再经长官擦选到中央,又经过考试后就可以正式入仕了,但是“吏”必须回到自己的本乡政府充当吏职。

唐朝

唐朝开启我国的科举制度。

宋朝

宋朝完善科举制度,第一,防止作弊,第二,兴办学校,第三,引入八股文。

明朝

明朝的翰林这个制度很好,作者说的,汉代培养人才的是掾属,唐代培养人才在门第,宋朝培养人才在馆阁校理之职,明清两代,始把培养人才的机构归并到考试制度里面。八股文,八股文不是为了愚民政策而制定的,而是为了统一录取标准而制定的。

清朝

清朝的考试制度作者认为清朝绝无把政权放开,只是成为牢笼之术而已。

经济

汉朝

汉朝对于农民田租方面,已经做到“轻徭薄赋”,但是未能做到“平均地权”;对于工商业,汉武帝的《盐铁论》,直接收为国有。

唐朝

唐朝由租庸调制,就是收三种钱,租是田租,庸是役,调是布帛之征,但是由于账籍逐渐混乱,改为两税制,你有多少田,政府便向你收多少钱,并且允许土地可以自由买卖,并且是根据“量出为入”,政府需要钱了马上就开始征税,并且交税要用钱,不用粮食,这些措施导致土地兼并,贫富不平等,耕者不能有其田,奖励了地主的剥削。

宋代

宋代的税收还是和唐代差不多,采用两税制,这种两税制作者一直强调危害很大,因为,第一,会造成重复收税,第二,税收政策就简单成了税收工具,没有调控作用了。宋代还对力役进行改革,王安石的变法就是这个改革,宋代刚开始的役就是沿用的秦代和汉朝的一些政策,直接找地方或者大户要派差,然后之间把这家整死了,王安石的政策还是地方出钱,但是每家摊钱,司马光反对该政策,但是中间出了一个蔡京,蔡京通过差役法中饱私囊,打击对手,不过免役法一直沿用到清朝。作者一直强调免役法到后面的明朝的“一条鞭”法(把丁税合入到田租里面)会导致人口和政府没有直接的关系。

明朝

明朝的前面还用黄鳞册,后面用“一条鞭”法。

军事和兵役制度

汉朝

汉朝人二十岁成丁,按照“三年耕,有一年之蓄”,二十三就要当兵,有三种兵役要服,第一南北军,第二,边疆有戍卒,第三,地方上有国民兵,第二和第三可以直接交钱,还要服力役(也可以直接交钱),交人口税(有利有弊,可以控制人口,但是很多穷苦人最后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要了),军队数量太多,但是训练简单,调动不方便。

唐朝

唐朝刚开始也是普及兵役制,在州县行政区域之间划分府,府相当于现在的军区,如果某地是军事要地,便在那地方设立一个府,招募上中等人家壮丁籍为府兵,府兵不纳粮交税,但是国家也不给予军饷,为什么后面消亡了?第一,不打仗的时候很多官员把士兵当成苦工,地位低;第二,抚恤褒奖的工作没有做好;第三,戍边后无法复员,并且要遭营官的敲诈,所以后面就招募不到府兵,就开始招雇佣兵,但是边疆上的雇佣兵大部分都是外国人,唐朝不知道害怕和提防外国人,最后导致军方割据和胡族临制,其实民国的南满铁路类似。

宋代

宋代的地理位置,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占据,北宋的首都在开封,开封过了黄河就是华北平原,没有什么天险可以阻挡,为什么定都开封,是考虑南方的粮食可以通过运河运到首都,但是地理位置决定无险可守。打仗需要马和铁等国防资源都不能自产,王安石搞过保马政策,但是南方的潮湿环境饲养不易,成了一个秕政,并且养一批羸弱的马,打仗也不可能真的有用。开始募兵制,但是宋朝的兵不能退役,并且人数很多,并且戍兵调动频繁(将不动,但是兵动),军费开支很大,王安石考虑过使用古代民兵制度,就是所谓的“保甲”制。还有一个军人地位低。其实,宋代的国防力量很弱的最根本原因是国防政策的问题,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只有主动的以攻为守的策略才能成功。

明朝

明朝采用“卫所制度”,和唐朝差不多,但是为什么战斗力不行阿?作者认为是精神松懈,物质条件不行导致的,这个结果基本上也是学术界认同的,清朝基本上是拿出它财政收入的一半当郡费,但是明朝大部分是皇帝藩王官员所得,郡费最多就它财政的十分之一,所以物质条件不足也是有出处的。